(本网讯)近日,在咸阳市第十三次劳动模范、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,我校2008级校友、陕建六建集团青年职工胡龙获评“咸阳市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
胡龙,1988年12月生,高级工程师,毕业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,现为陕建六建集团未来之瞳项目技术负责人。2012年7月入职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,从基层施工员起步,逐步成长为栋号长、技术负责人,在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留下坚实足迹。
攻坚:以技破局,解锁建筑艺术新密码
作为“未来之瞳”项目技术负责人,胡龙面对的不仅是工程的复杂性,更是建筑与艺术相融合的挑战。木纹清水混凝土、预制竹纹清水混凝土等特殊工艺要求“完工即成品”,如同在混凝土上作画,一笔落定,不容修改。为攻克难题,他牵头成立技术联合办公室,跨部门协同作战;远赴杭州版本馆实地取经,反复试验试样,最终摸索出独有的施工方法,实现了工程“坚固性”与建筑“美感”的完美统一。在他眼中,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,都是建筑“睁开眼睛、照亮城市”的瞬间。
克难:以志攻坚,在极限工期中守诺前行
重大项目的推进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即便是对于专业技术过硬的胡龙来说,也经历过“濒临极限”的时刻。2024年10月,未来之瞳项目指挥部接到紧急任务:需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音乐厅首演区域全部施工,面对数十个专业工序、十余家单位的交叉作业,他带领技术团队将庞大工程拆解为上千个细项,制定“小时级”进度表,驻扎现场、昼夜鏖战。胡龙坦言,“那是我职业生涯中压力最大的阶段。但是支撑我走下去的,除了职业素养,更有‘不能让六建、陕建在这场硬仗中失利’的信念”。凭借着这份信念,他不辞辛苦每天仅休息四五个小时,用上千个勾痕记录下团队与时间赛跑的过程。最终,音乐厅如期启幕,所有坚持在这一刻化作荣光。“技术创新没有捷径,无非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来钻研,把每个难题都当成成长契机,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寻找解决方案。”胡龙的话语朴实无华,却掷地有声。

传承:以光传薪,让工匠精神生生不息
“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什么,团队的强大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。”作为技术带头人,胡龙始终秉持“传帮带”的理念,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经验,全力培养青年人才。“激发年轻人潜力,关键是敢于压担子、交任务、给职务,不怕他们犯错,更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。”这是胡龙的育人信条。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技术人员,他从图纸解读到现场实操,手把手耐心指导;定期召开座谈会倾听困惑,主动参与年轻人的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。在他看来,技术传承是团队发展的基石,而“认真、坚持、恪尽职守”的工作态度,则是更为珍贵的精神财富。“胡工从不会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引导我们独立思考,他常说‘技术要靠实践打磨,亲手解决的问题才会真正掌握’。”年轻的项目管理人员李军回忆道。“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、独当一面,我比自己获奖更开心。”胡龙笑着说,这种薪火相传的力量,正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初心:以责立身,用坚守诠释劳模担当
“技术负责人既要懂技术,更要扛责任。”这是胡龙常挂在嘴边的话。项目建设关键时期,他几乎全天驻守现场,每天工作超14小时,吃饭、休息都在工地。“未来之瞳是城市重要地标,承载着市民的期待,作为技术负责人,坚守岗位是我的责任,更是劳动者的担当。”
家人是他最坚实的后盾,也是他最深的愧疚。婚后4天返岗、孩子出生4天后奔赴工地,项目攻坚最吃紧时,他甚至近三个月没回过家。但他坦言:“家人的理解,让我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前行。还有领导的信任扶持、同事的帮助支持,完成项目后的荣誉感与自豪感,都是我13年来扎根一线的动力源泉。”胡龙这样总结自己的坚守。
站在“劳模”荣誉的新起点,胡龙深知在未来的工地上仍有新的挑战,但他已然做好准备。团队的支持、家人的理解,以及13年未曾改变的对建筑事业的热爱,让他在构筑时代地标的同时,也构筑了内心的自豪与坚定。
回望成长之路,胡龙始终铭记母校的培养。土木工程的专业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,老师们的悉心教诲内化为他严谨求实的品格,而“忠诚进取,精工博艺”的校风,“敦德励学,知行相长”的校训,更深深融入血脉,成为他面对一切挑战的力量源泉。他用匠心打磨技术,用实干诠释担当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劳动者故事,这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最生动的注脚,也是西安工大育人成果的温暖回响。
文:黄嘉培 黄彦军 图:孙建奎 胡龙 审核:王守民 编辑:常玢超